兴利除弊(xīng lì chú bì)背后真相是什么?
近日,望江县凉泉乡纪委果断出手,查处了一起村民组长利用职权低价承包集体土地的典型案件,为全乡集体资产监管敲响警钟。河南村村民组组长王某根,因将集体资源视作“私产”谋取不当利益,被责令补缴损失、终止违规合同并重新按市场价签订协议。这一案件的快速处置,彰显了乡党委政府维护集体利益、铲除基层“微腐败”的坚定决心。
2024年初,担任村民组长的王某根在未履行任何民主决策程序的情况下,利用职务便利,擅自将位于自家门口附近的一块5亩集体土地,以每亩每年200元的低价私下承包给自己,并签订三年合同。这一价格仅为同期同类土地市场承包价(400元/亩/年)的一半,差价幅度高达50%。究其原因,王某根自恃“曾为村组发展做过贡献”,错误地将个人“功劳簿”当作特权资本,把集体资源视为可随意支配的“私产”。这种权力错位的思维,直接导致村集体损失租金收益1000元,更严重侵蚀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公平基石。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乡纪委接到村民在小微权力平台上的反映后,迅速启动核查程序。经深入调查,该承包行为存在多重违规:程序上完全规避了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公开招投标等法定环节,属于典型的“一言堂”决策;价格上经第三方评估确认,原合同租金严重偏离市场公允价值,显失公平。依据《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工作方案》及相关法规,乡纪委作出严肃处理:责令王某根补缴五年租金差价共计1000元,立即终止原违规合同,并要求该村民组严格按照当前市场价400元/亩/年的标准,重新履行民主程序公开发包。整个纠偏过程严格遵循“四议两公开”原则,确保处置结果经得起群众检验。
此案虽小,却暴露出基层集体资产监管的关键漏洞。决策机制形同虚设,按规定超万元集体资源处置需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但王某根凭借职务影响力架空监督;合同管理严重失范,村级经济合同未建立统一备案审查制度,让违规操作有机可乘;民主监督流于形式,村务监督委员会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问题,反映出“熟人社会”中监督软肋的现实困境。
针对案件暴露的深层问题,凉泉乡党委政府以案促治,打出一套强化“三资”监管的组合拳。乡纪委书记鲍伟平在警示教育会上强调:“资产处置无例外,民主决策无禁区!”全乡立即开展集体合同大起底行动,对128份资源承包合同逐份“过筛子”,重点整治超期、低价、程序缺失三类问题合同。并赋予村民实质监督权——村民主理财小组对财务收支和合同签订拥有质询权与否决权,对不合规开支可直接叫停。创新推出小微权力线上“一点通”平台,村民手机一扫即可查看合同详情、租金到账记录,对不满意的问题及时反馈投诉,真正实现集体资产在“指尖上的阳光”中运行。
该乡纪委书记鲍伟平表示:“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凉泉乡纪委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以‘眼里不揉沙子’的严肃性认真对待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线索。对胆敢向民生‘奶酪’伸手、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凉泉乡将持续深化基层监督体系建设,推动监督下沉落地,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既坚决清除‘害群之马’,也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基层政治生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姚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