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恆温恆湿的厂房内,密密麻麻的蚕宝宝在现代化的多层养殖架上安静进食。这座智能工厂,正悄然改写这个大别山深处小村庄的发展轨跡,為延续千年的养蚕技艺注入科技动能。

  曾经,中畈村顶着贫困村的帽子苦苦挣扎。尽管槎水镇素有养蚕传统,家家户户以此為生,但传统的“靠天吃饭”模式制约着发展。

  2016年,中畈村整村脱贫出列,“如何让老產业焕发新生机?”成為村支书杨红旗心头的首要课题。

  “引进现代化车间和设备,啟动资金少说也要2000万元,这对当时的我们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回忆起起步的艰难,杨红旗感慨万千。

  难题倒逼创新,中畈村探索出一条务实路径:放弃昂贵的全自动化方案,採取半自动化生產线,在关键环节保留必要人力,将成本大幅压缩,建成了这座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化养蚕基地。

  “工厂实现了全年化、饲料化、智能化养蚕,彻底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杨红旗指着运转有序的设备介绍道。技术革新直击传统养蚕的三大痛点:空间、季节与人力。

  传统方式一亩桑叶仅能供养约2张蚕种,而将桑叶加工成颗粒饲料后,同面积桑园可支撑近10张蚕种﹔人工饲料喂养突破桑叶季节限制,实现全年循环生產﹔尤其在幼蚕生长的关键前三龄期,饲料喂养节省高达75%的人工……杨红旗细数着科技养蚕带来的利好。

  “过去採桑喂蚕十分辛苦,如今在车间裡监控设备、定期投喂就行了,养蚕不再是苦差事!”这位有着40余年养蚕经验的村支书由衷感嘆。

  科技红利直接转化為真金白银。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產业园每年向周边150余户蚕农和专业大户分6批次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户均增收6000元。

  “下一步,我们要唱好‘融合戏’!”杨红旗信心满满地描绘蓝图,“发展蚕桑研学、农事体验、蚕桑文化节等农文旅项目,深挖桑枝木耳、桑叶茶等特色產品潜力,真正把中畈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特色蚕桑村。”

  从田间地头到智能工厂,科技的银梭正為中畈村编织出一条產业兴旺的金色丝路,让千年蚕桑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吐露新丝、绽放新生机。

  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人民网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rmw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