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8月28日,《科学》发表了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覃章才团队与合作者最新成果。他们首次量化全球森林恢复中地下土壤固碳能力,开创性整合生态、气候和政策三因素,重新定义造林缓解气候变化潜力,为全球造林“导航”。

  森林作为“碳汇”,是地球“绿色空调”,但因人类砍伐、农业扩张和气候变化,正以惊人速度消失,其吸碳作用大打折扣。近几十年来,科学家提出通过植树造林增强自然碳汇以缓解气候变化,然而森林损失持续,且关于未来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量,科学家研究差异巨大,这主要源于土壤“吸碳器”黑箱(地下土壤碳变化观测数据受限、情况不明)和土地选择难题(土地供给和需求定义不一致,适合造林土地面积估算差异大),此外,各国政治承诺差异大这一问题也极少被关注。

  基于此,覃章才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研究团队瞄准两大任务攻关:一是研发能监测植被和土壤碳变化的“全能检测仪”,二是绘制考虑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全球造林“导航地图”。研究团队收集全球稀缺土壤数据,开发机器学习模型量化造林土壤碳变化,结合植被碳估算完成“全能检测仪”研发;还考虑植树造林环境约束,从土地“供给”和政策“需求”维度打造“导航地图”。

  突破研究“痛点”后,研究团队发现喜忧参半:即便考虑土地可持续,全球造林潜力仍巨大,有望年最多吸收50亿吨二氧化碳;但各国植树造林承诺与土地潜力错位,综合考虑后,全球未来造林年均吸收15亿吨二氧化碳,减排潜力远低于预期。

  该研究始于2021年,历经数据调研、模型验证和国际研讨,论文投稿至接受耗时2年。其最大成果与困难均在于突破传统、挑战现有结论。研究表明,未来造林潜力大,但土地供给和国家意愿制约其发挥,各国应合作共赢挖掘自然减排潜力。

  该研究兼具科学与社会意义,既重新定义造林潜力、为全球造林“导航”,又提醒各国重视行动,为国际合作解决森林资源不对称、南北国家权责失衡问题提供科学参考。研究团队将继续发挥国际合作优势,开展能源、自然与碳中和交叉研究,探寻可行自然气候方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通过机器学习增强供应链敏捷性和可持续性:物流和库存管理的优化技术 MDPI Logistics

  从母乳喂养到支持母亲的喂养选择:在预防产后抑郁症中发挥关键作用? MDPI Nutrients

  评估食物过敏儿童家长对过敏反应管理和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注射的知识:一项横断面研究 MDPI Allergies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